剑舞舞剑《史记·项羽本纪》“(项)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
剑舞:舞剑。《史记·项羽本纪》:“(项)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重:注重。笳音:边地吹奏笳管的声音。
恩遇:皇帝的恩宠。
前言
当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之时,人类精神生活却陷入了种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上个世纪晚期,中西学人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一致发现只有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挽救人类的精神危机。于是,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形成涌动之势。这不能不让原本就对中国传统文化身怀热情的人们为之振奋不已,我们欣喜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重新领略各种民族精华,在汨罗江畔,我们陶醉于以大诗人屈原为核心所凝定成的屈骚精神的经典文本——《楚辞》。
一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本义是指带有楚地特色的文辞,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由于屈原九死不悔的精神与坎坷悲惨的遭遇引起后世文人的无限敬仰与同情,战国时的宋玉以及西汉的贾谊、东方朔等数位怀才不遇的文人起而模拟屈原之作,西汉刘向将这些拟骚作品以及自己拟作的《九叹》结成一集,并题名曰《楚辞》,东汉王逸为之作注,并将自己拟作的《九思》也收录进去,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楚辞》文本的通行篇目。于是,“楚辞”从一个泛指楚地文辞的称呼变为模拟屈骚精神作品的专称,从一个无确定内涵的指称变为具有明确篇目的作品集《楚辞》。因为《楚辞》中的灵魂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楚辞又被称为“骚”;在汉代的时候楚辞在文体上属于赋,所以又常常被称作“屈赋”。
从文化精神而言,《楚辞》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就是集中展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令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为之动容的屈骚爱国精神。其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无不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景仰。历史上,每当民族危机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屈骚精神为动力来鞭策自己,以至于历代拟骚作品不断,形成文化史上罕见的拟骚群;从文学角度而言,《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开启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楚辞》与写实性诗歌渊薮《诗经》并称为“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两座丰碑之一。梁启超率直地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饮冰室文集·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其横亘千古的文化意蕴及具有开山性质的文学价值赋予了《楚辞》永恒的生命力。
二
《楚辞》的核心人物是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楚怀王时屈原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楚怀王时期,秦与楚均是大国,“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两国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主张对内施行美政、对外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他的主张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保守贵族集团利益相悖,屈原受到谗害而被怀王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秦使张仪以六百里土地为诱饵骗怀王与盟国齐国绝交。天真的怀王与齐断交后并未得到土地,便恼羞成怒地向秦国发动进攻却惨遭大败。怀王二十四年(前295),秦王诱骗怀王到武关赴约,屈原力谏而触怒怀王,被流放到荒凉的汉北;楚怀王受欺入秦而死。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向秦屈服,子兰等佞臣视主战派屈原为眼中钉,屈原又被流放至更远的江南,流落于沅、湘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败亡,屈原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中。
屈原死后,他对楚国的深情与不幸遭遇引起了仕途坎坷的文人的同情与相知之感,众多模拟屈原作品的文人形成了文学史上少见的拟骚群体。与屈原同时代的有宋玉。宋玉,生卒年不详,他出身寒微,做过小臣,与荀卿仕楚时相近,但不久遭谗去官,郁郁不得志。他的《九辩》是继屈原《离骚》以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品之一。
到了汉代,贾谊、东方朔、淮南小山、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追思屈原,成为著名的拟骚作家。贾谊,西汉洛阳人。汉文帝元年(前179)应召入朝,受到文帝器重,在一年中由博士升至太中大夫,但因为才高气傲受到众臣的诋毁,以致不能升擢公卿,甚至被文帝疏远,远遣长沙服侍梁王。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因之悲痛自责,抑郁而死。贾谊一生与屈原非常相似,所作《惜誓》也得《离骚》遗意。淮南小山,其人不详,据说是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为淮南王招致贤士而作《招隐士》。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后为常侍郎,实际被列入倡优之列,这与他的满腹诗书及报国雄心显然存在尖锐矛盾,所作《七谏》就是借屈骚背景抒发一己不平之气。庄忌,西汉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为梁孝王门客,因善辞赋而受器重,此后仕途上未能施展,作有《哀时命》。王褒,字子渊,西汉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汉宣帝时为谏大夫,因善辞赋而为汉宣帝所重,未有作为即短命而死,作有《九怀》。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经宣、元、成三朝,历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两次下狱,仕途多有起伏,与屈原、贾谊相似,因此他的《九叹》中不免隐含诸多感叹之情。王逸,字叔师,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至豫章太守,他的《九思》是伤愍屈原之作。
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充满爱国激情和忧愁愤懑。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诗人对往事的回顾,抒写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困惑和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劝为远行的契机,写诗人先后经历重华之证、帝阍之拒、求女之败,作为人间的象征,勾勒了诗人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艰辛足迹以及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第三部分表现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他问卜灵氛,求疑巫咸,并听从二者的建议决计远行,但就在他升腾远游之时,对故国的强烈眷恋使他不忍离开,展示了诗人内心去与留的复杂矛盾。全诗的主旨有三: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二是通过哀君王之昏庸、怒党人之卑劣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坚持正义、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坚定立场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离骚》中体现的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主人公高洁的品质,成为忠臣义士的象征,西汉淮南王刘安曾誉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离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