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说“天下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罢
《周易》中说:“天下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罢了;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思考的方式有差距而已。”《周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各家有各家的道理。评论的角度、评论者的立场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同一问题产生分歧。况且,同一事物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外界有一定的联系,即使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评析标准与原则,所以对待以上这些历史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辩证而客观地分析,切不可以点概面,或是固执己见。
本篇论述了如何制定与时势相符的治国策略。时代在变,治国方针也要随之改变。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治国方略也得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执政者应把握社会脉搏,顺应时代变化,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治国方略。
事有因循 应时而变
昔先王当时而立法度,临务而制事,法宜其时则理,事适其务故有功。今时移而法不变,务易而事以古,是则法与时诡,而时与务易,是以法立而时益乱,务无而事益废。此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由是言之,故知若人者,各因其时而建功立德焉。何以知其然耶?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用权智。”五帝以上久远,经传无事,唯王霸二盛之类,以定古今之理焉。
从前先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法规,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政策,政策与实际相符合,国家就治理得好,办事适应时务,就能出成绩。形势变了,政策还生搬硬套,就会使制度与时代脱节,这样一来,即使制度法规再完善,也是徒劳,甚至使制度更加混乱。所以圣人治国,既不效法古人,也不贪图时宜。而是因时而变,但求实际。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也易于解决。
由此可知,圣人治国,并非一定要效法古代,更不必完全遵循既定的法礼,关键是要顺应时势。否则就会被淘汰。怎么能够说明这一点呢?桓范说:“三皇时代用道治天下,五帝时用德化育天下,三王用仁义教导百姓,春秋五霸用权术和智谋制伏天下。”五帝以前的事已太久远,经传上也没有记载,只有“王道”和“霸道”传下来了,所以只能用它们来权衡利弊得失,以作为我们验证古今治国的经验教训了。
每个人都有对事物的独到看法,一旦在脑中形成固定模式,就很难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存在一个适时应变的过程,治理国家、管理企业也是如此。当以前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出现的情况时,就要适时地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去完善或代替以前的旧方法,这样才会使国家不断发展,企业不断进步。在现代的市场化管理体制下,一味地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就意味着死亡。
黄老之术 无为而治
《道德经》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文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谓其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故曰: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舲舟,泛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原马,服。孔、墨,博通也,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出险阻。
由是观之,人智于物,浅矣,而欲以昭海内,存万物,不因道理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远。故智不足以为理,勇不足以为强,明矣。然而君人者,在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
夫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至精之感,弗召自来。待目而昭见,待言而使令,其于理难矣。
- 你以为这些工作事少钱多?痛得我想转行![图]
- 会籍顾问简历加分秘籍[图]
- 餐饮管理证书怎么考[图]
- 填写网申信息技巧,你要知道这些[图]
- 公务员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图]
- 试用期/见习期/实习期晕了有木有![图]
- 离别留言心酸的经典句子[图]
- 职场新人掌握这些更加自信[图]
- 罗神花的效果对好的服用有副作用吗?[图]
- 产前抑郁症原因分析及对策[图]